辅酶Q10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内的维生素样物质,它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能量的合成,尤其对心脏这种高耗能器官至关重要。通俗来说,辅酶Q10就像是细胞里的发电工,能帮助细胞高效地工作、延缓老化。对于患有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炎等疾病的人来说,辅酶Q10有助于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疲劳和气短症状。在一些慢性病康复期,它也常被作为辅助保健品使用。相较于药物,它的副作用较少,属于药食同源性质较强的补充剂。不过,即便看似安全,使用辅酶Q10也不能放松警惕。
2017年,52岁的付月萍是一名来自云南的养蜂人。她和丈夫在云南一个小山村靠养蜂为生,十几年来两人风雨无阻,上山放箱、采蜜、分蜂,过着靠双手谋生的日子。然而一年前丈夫在山路上摔伤了腿,从此干不了重活,所有搬蜂箱、扛蜜桶的粗活也就落到了付月萍一人肩上。为了养活一家四口,她拼命坚持,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还在整理蜂具。饭桌上也常年是一碟自家腌的辣萝卜、一碗咸肉干,付月萍总觉得这些耐放又开胃,省事又省钱。却不知这些食物的高盐负担,再加上长期熬夜劳累,身体早已悄然吃不消。
2017年6月10日上午,付月萍照例一个人扛着两个满蜜的大蜂箱,从山坡下的蜂场转运回蜂棚。每个箱子近五十斤,她咬牙走了两趟,汗水湿透了背。可付月萍刚把第二个箱子放下,胸口仿佛被人锤了一拳似的,闷得厉害,整个人靠在木箱上喘气。她张嘴吸了几口气才缓过来,可心跳却仍在加速,仿佛被什么看不见的手紧紧揪着。付月萍本想再清理一下蜂框上的杂草,可站起来的一瞬间,眼前发黑,呼吸像漏风的风箱一样短促急促。她只好赶紧坐下歇了一会儿,症状才慢慢缓解。付月萍以为只是累过头了,也就没太当回事,继续干活了。
6月28日夜里十一点,付月萍正靠在床头准备睡觉,胸口不知怎的一直闷闷的。她干脆在头下面垫了两个枕头,半躺着闭上了眼。不知过了多久,付月萍在一阵胸闷中惊醒,仿佛肺叶被水浸泡,整个人像被困在水缸里一样根本喘不上气。她猛地坐起,嘴巴张得大大的,急促地喘着气,眼睛瞪得滚圆,额头也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付月萍忍不住用手捂着胸口,感觉那里像涨满了什么,一呼吸就牵扯得喉咙发紧。
下一秒,喉咙一阵刺挠,她下意识地咳了两声,竟然带出几口带泡沫的痰,粘稠得挂在嘴角,带着微微的粉色。付月萍的手指开始发抖,连擦痰的毛巾都拿不稳,只能靠在墙上勉强稳住身体。一旁的丈夫被她的咳嗽声惊醒,连忙询问怎么了。付月萍本想回答,可呼吸越来越困难。她一边大口喘气,一边剧烈咳嗽,胸腔像要被反转一样,每一下咳都牵扯着剧痛,嘴里还不断涌出泡沫样痰,带着血丝,吐在痰盂里泛着粉红色的黏液。付月萍的鼻翼剧烈煽动,脖子上的青筋暴起,连话都说不清楚。丈夫一看她的嘴唇发紫、手指冰冷,吓得立刻叫醒儿子,一起把妻子送往医院,哪里还敢耽误一秒钟。
到达医院后,付月萍立即被推进急诊室,医生迅速评估了她的身体状况,发现她双下肢明显水肿,按压后形成凹陷,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达每分钟112次,节律齐但心音低弱。随后医生立即安排了血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血生化:B型利钠肽(BNP)值高达870pg/mL,远超正常范围,提示心力衰竭状态明显;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T波压低,提示心肌缺血;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仅为38%,证实其心脏泵血能力严重下降;胸片:双肺纹理增多,心影扩大,肺门血管突出,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表现。综合上述结果,诊断为: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型左心衰。
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对付月萍解释道:“你的情况属于劳力性心衰,长期重体力劳动导致心脏负荷持续过重,加上高盐饮食和睡眠不足,最终诱发了慢性心力衰竭。等下我会给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今后必须严格按时服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同时还要避免剧烈活动,尽量减少情绪波动和熬夜;在饮食上限制盐摄入,注意补钾,戒掉腌制品和浓汤,改为低脂、清淡饮食。每天测量体重和血压也必不少,如发现体重骤增或呼吸困难加重,记得立即就医。”
付月萍认真地点点头,于是出院回家后,就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她把蜂场全权交给了侄子代管,自己则专心养病调理。饮食上,她一改咸菜、咸汤为主的习惯,每餐只放极少量盐,避免任何腌制和高钠食物。付月萍还每天早睡早起,坚持在屋前的山道上缓步行走,活动关节、舒展身体。然而,虽然整体精神状态有所改善,但偶尔仍会有胸口发闷、心慌气急的感觉。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她听邻居提到辅酶Q10可以帮助增强心脏功能、减轻疲劳。于是回家后付月萍查阅资料并咨询了医生,确认安全有效后开始尝试服用。
一个月下来,她明显感觉呼吸顺畅了许多,睡眠也更踏实,那种胸口沉闷的感觉也少见了。10月9日付月萍按约定回医院复查。医生为她复查了心脏彩超和血液指标,结果显示LVEF回升至48%,BNP指标降至90pg/mL,已接近正常水平。医生对她的康复表示肯定,并鼓励她继续维持现有生活方式。付月萍听后心里踏实了不少,更加坚定要继续服用辅酶Q10。
但就在她以为情况稳定之时,新的问题悄然来袭。
2018年11月16日,清晨付月萍像往常一样在厨房为丈夫炖杂粮粥。可才站了十几分钟,胸口就突然一紧,像有什么沉甸甸的东西压下来。她停下搅拌动作,扶着灶台缓缓坐下,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付月萍开始觉得气不够用,不得不张口呼吸,喉咙却发紧,每吸一口气都像透不过来。她尝试慢慢站起来去客厅沙发坐一会儿,可刚走两步,腿一软,一屁股瘫坐在椅子边,心跳越跳越快,像脱缰的马。付月萍喘得越来越重,额头冷汗直冒,胸口的那口闷气怎么都顺不过来,眼神也开始涣散,像是意识在慢慢消散。
她刚靠在沙发上缓一口气,咳嗽突然猛烈起来,一阵一阵,像要把肺咳出来似的。付月萍用手捂住嘴巴,咳出的却是黏稠的粉红色泡沫样痰,一口接一口,不停地冒出来,嘴角被痰液染得湿湿的。她开始无法完整说一句话,只能发出“嗯、啊”的声响。脸色越来越灰白,嘴唇紫得发黑,整个人抖得像筛子,连手都举不起来。付月萍的丈夫听到动静跑出来一看,吓得魂都飞了——付月萍已经瘫坐在地,头靠着沙发边,眼神空洞,喉咙发出粗重的喘息声。他赶紧蹲下抱住她,发现她指甲发紫、手心冰凉,整个人几乎没了力气。丈夫一边大声喊付月萍的名字,一边拨打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呼啸而至,急救人员将付月萍抬上担架时,她已经意识模糊,嘴唇发黑,双眼无神,氧饱和度迅速下降。途中急救医生为她戴上面罩吸氧,紧急注射利尿剂并建立静脉通路,但付月萍的心率始终不稳定,血压持续下降。抵达医院后,她被迅速送入抢救室。医生判断为“急性左心衰竭并肺水肿”,立即予以强心、扩血管、吸氧等综合治疗。电击除颤、升压药物、呼吸支持全程跟进,但她的心脏功能已经濒临崩溃,呼吸机也无法维持有效氧合。
整个抢救持续了近四十分钟,抢救室外付月萍的丈夫双手合十,不停颤抖祈祷,而抢救室内却始终没有传出好消息。最终,在抢救无效后,医生缓缓摘下手套,长叹一声,宣告了噩耗:付月萍因“严重心力衰竭导致心源性休克”不幸去世,享年52岁。付月萍的丈夫扑在她冰冷的手上,泪水止不住地流,一遍遍地叫着她的名字,怎么也不肯相信这是真的。
几分钟后,付月萍的丈夫猛地冲上前,一把抓住医生的袖口,满脸涨红、声音颤抖:“医生,你是不是搞错了?她不是都已经恢复得很好了吗?三个月前复查的时候,医生明明说BNP降下来了,心脏功能也比以前强了。她连蜂箱都不碰了,每天就散散步,吃药也从没断过,怎么说没就没了?是不是你们漏了什么?”他眼眶通红,情绪几乎失控,像是拼命抓住最后一丝可能挽回的希望。
医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质问,也一时间陷入沉思。他翻阅付月萍的病历,复查时的各项心衰指标确实显示好转,LVEF接近正常值,BNP值也回落显著,从医学数据来看,她的康复过程完全在控制范围之内。按照常规,她本可以稳定维持多年,怎么会在家中突发急性心衰并抢救无效?这个结局不只是家属难以接受,连他这个主治医生也感到困惑。
为了查明原因,医生决定返回办公室,将付月萍此前住院期间及后续门诊随访的所有记录一项项重新调取复核。化验结果、彩超数据、药物使用记录、复查报告,甚至出院时的健康指导单都一一核对。她的心衰控制过程在临床上堪称标准范例:指标稳定回落,心电图未再出现明显异常,生活干预执行到位,没有任何中断或突发警报。医生皱着眉头翻遍整份病历,没有发现任何漏洞。就医学流程而言,她该做的都做了,药也吃了,该注意的也都注意了。看着那一页页工整的数据,他心里反倒更沉了:一个病情受控的患者,怎么会突然在家中发作,且发展如此迅速?
为了彻底厘清原因,医生再次找来付月萍的丈夫,语气比刚才更严谨。他详细询问了最近一次发病前后的情况,尤其着重追问了药物的使用时间、剂量、服用频率,是否有中断、漏服或自行更改过方案。付月萍的丈夫显得极为谨慎,他回忆道,所有药物都是按医嘱时间点服用,从没错过;哪怕是半夜,也会定闹钟提醒妻子按时吃药。
医生又问是否联合服用过其他补品或药物、有没有自行加减量,丈夫仍坚定摇头:“没有。她只吃医生开的那些药,辅酶Q10也是之前医院确认可以吃的。”医生听后沉默许久。这种种细节如果都属实,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对,可结果却出了错。这种无从挑错的意外,往往是最令人不安的。
为了给患者家属一个交代,医生决定请教经验更丰富的副院长——一位在心内科深耕三十多年的专家。副院长来了后,先是沉着地将整份病例资料从头至尾翻阅一遍,从住院记录、用药方案到随访报告,足足看了半个小时。接着,他调出了发病前一天的急诊记录和心电图,眼神变得愈发凝重。他没有立刻说出结论,而是放下病历本,望向一旁始终陪伴的丈夫,低声问了一个从来没被提及的问题。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一愣。主治医生回头看着副院长,似乎也没预料到这个角度。付月萍的丈夫则努力回忆了一下,随后一五一十地回答这个问题。
在听到答案后,副院长原本紧皱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这就对上了,坚持吃药并不意味着后顾无忧,虽然付月萍在生活上十分规律,可以说是做到了滴水不漏,但她在吃辅酶Q10 期间却忽略了三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因为一直被反复忽略,才酿成了悲剧的发生!这已经不是单一事件,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病例真的太多了,我们需要反思啊!”
副院长顿了顿,继续道:“很多人也和她一样,觉得辅酶Q10作为一种保健品,安全性高,按时服用定期复查就足够了,却不知道这三类常见的药物与辅酶Q10搭配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反应,不仅导致药效不佳,还可能诱发心梗、心衰等生命危险!而更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此都毫不知情,一定要对这3个家常药引起警惕啊,不要让救人的良药变成催命的毒药……”
第一个被忽视的药物,是常见的降压药——氨氯地平。
付月萍年过五十,又长期操劳,早在几年之前就被诊断过轻度高血压。她没有太多文化,对高压140的数字不敏感,但知道血压高要吃药稳住,所以医生当初给她开的就是每日一片的氨氯地平。她自己倒是没忘过,每晚临睡前都准时服用,并将药盒放在床头柜里,方便取用。她还习惯在晚上散完步后喝一小杯温蜂蜜水,然后再服药,觉得顺顺喉咙、润润心口,这成了她的一种固定模式。
问题就在于这种睡前服药的时机安排,和她同时服用的辅酶Q10碰在了一起。辅酶Q10本身具有一定的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而氨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来降压。两者叠加时,如果时间、剂量没有错开,很容易导致血压过度下降,尤其在夜间血压本就自然降低的基础上,容易发生夜间低灌注现象。这类低灌注状态,可能让心肌在睡眠中悄然缺氧,积累隐患。
付月萍自己并未察觉异常,只觉得最近常有醒来头晕、心慌的感觉。她以为是蜂蜜水喝多了、睡姿不对,甚至一度换了枕头。但实际上,她每天临睡前固定服用这两类药物,并未有医生具体指导的剂量调配,也未留意时间间隔,等于是把血压稳定变成了波动加剧。尤其在本身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这种药物搭配反而加重了左心室的负荷,表面看是按时吃药,实则早已埋下隐雷。
第二个被忽视的药物,是她口中那盒护胃药——奥美拉唑。
养蜂这几年,付月萍的胃口越来越差。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准备蜂箱、熬糖水,吃饭常常没个准点,胃里偶有烧灼感。村里卫生所的医生便给她开了奥美拉唑,说空腹吃一粒,可以保护胃黏膜。她便常年自己买来备用,蜂场忙的时候几乎天天吃。尤其开始服用辅酶Q10后,她担心吃太多药伤胃,就更加依赖这个护胃药,一直坚持早晨空腹一粒,觉得这样百药不侵。
问题在于,奥美拉唑会抑制胃酸分泌,而辅酶Q10作为脂溶性物质,本身就对胃肠环境较敏感。长期合用会影响辅酶Q10在胃肠道中的释放与吸收效率,表面看似药物摄入正常,实则血液中有效浓度远低于预期。而更棘手的是,辅酶Q10需要依赖一定的酸性环境才能充分吸收,当这种环境被人为抑制后,其增强心肌代谢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付月萍曾觉得奇怪,明明自己坚持服用辅酶Q10,也按时吃饭、运动,为何有时候爬几步山路还是胸闷气短。她归因于年纪、天气变化,甚至怀疑是不是蜂蜜吃多了上火,却从未想到是那颗她以为无害的护胃药在影响真正关键的治疗药效。长期下来,药效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悄然扩大,等真正出现症状时,已难以挽回。
第三个被忽视的药物,是她偶尔服用的止痛药——布洛芬。
付月萍自从丈夫腿摔伤后,大小事务全压在她一人身上。天气转冷时,她常常觉得后背酸痛、膝盖不灵活,一累就是一整天。村卫生室的人看她辛苦,便塞给她一盒布洛芬胶囊,说哪里痛就吃一粒,很快就能缓解。起初她还有些顾忌,后来试过几次效果不错,便将它当成备用药常年放在蜂具包里。尤其是在气温骤降、干活时间长的日子,她往往晚上饭后会顺手吃上一粒。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对缓解肌肉酸痛确实有效,但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对本就患有心衰的患者来说,布洛芬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肾血流灌注,进而干扰心脏泵血效率。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加重体液潴留,诱发或加重水肿症状,而这正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忌讳的情况。
付月萍从未将止痛药和心脏联系在一起,她觉得自己吃得也不多,只是偶尔疼得厉害时才吃一颗。可恰恰就是这种偶尔,往往让病人和医生都放松了警惕。她的主治医生直到事发前都不知道她有服用布洛芬的习惯,因为她每次门诊都只提心脏用药,从不提这类生活小药。一粒粒看似不起眼的胶囊,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心衰的进程,成为压垮心功能的那根无形稻草。
内容资料来源:
[1]荆晓青,王春.辅酶Q10要不要补,听听医生怎么说[N].科技日报,2025-03-03(008).
[2]罗秀英,钟泽,吴新东,等.曲美他嗪联合辅酶Q10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心电与循环,2019,38(04):304-308.
[3]焦作林.生脉饮联合辅酶Q10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2):84.